振动摩擦焊接机在焊缝冷却固化阶段(保压冷却阶段)的核心目标是让熔化的塑料熔池在压力作用下充分融合、稳定定型,最终形成 “强度达标、无缺陷、尺寸稳定” 的焊缝。这一阶段是决定焊接质量(强度、密封性、外观)的关键环节,需满足 “压力稳定性、冷却速率、保压时长、尺寸控制” 四大核心要求,具体如下:

一、保压压力需稳定且适配,确保熔池充分融合
焊缝冷却固化并非简单 “自然冷却”,而是在持续稳定的保压压力下完成 —— 压力的作用是 “消除熔池内气泡、推动塑料分子扩散融合、防止冷却收缩产生缝隙”,压力不稳定会直接导致焊缝疏松、强度不足。
核心要求:
压力值适配工件特性
压力需根据塑料材质、工件厚度、焊缝面积设定:
软质 / 低熔点塑料(如 PP、PE):压力宜小(1-3bar)—— 避免过度挤压导致熔料溢出(形成飞边)或工件变形;
硬质 / 高熔点塑料(如 PA、POM):压力需大(3-10bar)—— 确保熔池在冷却前充分填充缝隙(尤其密封件,需完全消除微缝隙);
大型 / 厚壁工件(如汽车水箱):需分步加压(先低压让熔料流动,再高压压实)—— 避免一次性高压导致工件错位。
案例:焊接汽车 ABS 材质的仪表盘外壳(焊缝宽 5mm),保压压力设 4-5bar,既能确保熔料融合,又不会因压力过大导致外壳变形。
压力稳定性误差≤5%
保压阶段压力波动需控制在设定值的 ±5% 以内(如设定 5bar,实际波动范围 4.75-5.25bar)—— 压力突然下降会导致熔池内产生气泡(冷却后形成空洞,降低强度);压力突然升高会导致熔料过度溢出(焊缝缺料)或工件开裂。
实现方式:通过伺服电缸(而非普通气缸)控制压力,搭配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(精度可达 ±0.1bar),确保压力无脉冲波动。
二、冷却速率需可控,避免内应力与缺陷
熔化的塑料(熔池)在冷却时会因温度变化产生收缩,冷却速率过快或过慢都会导致焊缝缺陷(如裂纹、变形、内应力),需根据塑料特性控制冷却速度。
核心要求:
冷却速率匹配塑料结晶特性
结晶型塑料(如 PP、PA):冷却需 “先快后慢”——
初期快速冷却(通过风冷或水冷)促进晶体均匀生长(避免粗大结晶导致脆性);
后期缓慢冷却(自然冷却)减少内外温差(防止表面收缩过快产生裂纹)。
非结晶型塑料(如 ABS、PC):冷却需 “匀速缓慢”——
此类塑料无结晶过程,冷却过快会导致表面与内部收缩不一致(产生内应力,后期易开裂),需通过控制环境温度(如 25-30℃恒温)实现匀速冷却。
案例:焊接 PA66(结晶型)水箱时,冷却初期用风冷(风速 3m/s)快速降温至 180℃(熔点以下),随后关闭风冷自然冷却至 80℃,可减少焊缝裂纹风险。
避免冷却过程中 “温度骤降”
禁止直接用冷水或低温风(<10℃)冲击高温焊缝(如刚停止振动时熔池温度 200℃,突然接触 5℃冷风)—— 温差过大会导致焊缝表面急剧收缩,内部仍处于熔融状态,形成 “表面裂纹” 或 “分层缺陷”(焊缝与母材剥离)。
控制方式:冷却介质(风、水)温度与熔池温度差≤100℃(如熔池 200℃时,用 80-100℃热风预冷,再逐步降至常温)。
三、保压时长需足够,确保焊缝完全固化且尺寸稳定
保压时长(从停止振动到松开压力的时间)需满足 “熔池完全固化至‘可承受自身重量及后续加工力’”,时长不足会导致焊缝未定型(受压变形),时长过长则降低生产效率。
核心要求:
保压时长≥熔池完全固化时间
固化时间由塑料材质、熔池厚度决定:
薄壁工件(熔池厚度<1mm,如电子外壳):保压 1-3 秒(如 ABS 材质,1.5 秒即可固化);
厚壁工件(熔池厚度 3-5mm,如汽车发动机罩):保压 5-10 秒(如 PA 材质,需 8 秒确保中心完全固化);
高粘度塑料(如 PC):保压时长需延长 20%-30%(粘度高,冷却流动慢,需更多时间定型)。
判断标准:冷却至塑料 “玻璃化温度以下”(如 ABS 玻璃化温度 90℃,需冷却至 80℃以下再松压)—— 此时塑料已硬化,不会因压力解除而变形。
保压过程中 “禁止外力干扰”
保压时需固定工件(上下工装无位移),避免振动、碰撞(如车间设备震动传导至焊接机)—— 外力会导致未完全固化的熔池产生错位(形成 “虚焊”,焊缝强度下降 50% 以上)。
实现方式:工装采用 “刚性夹持”(如液压夹具),焊接机底座加装防震垫(减少外界震动传导)。
四、焊缝需无缺陷,确保强度与密封性
冷却固化后焊缝需达到 “无气泡、无缩孔、无飞边、无裂纹” 的状态,这是保证强度(抗拉伸、抗冲击)和密封性(防液、防气)的基础。
核心要求:
无内部缺陷(气泡、缩孔)
气泡 / 缩孔成因:熔池内气体未排出(振动阶段未充分排气)、保压压力不足(无法压实熔料)、冷却过快(气体被包裹在内部)。
控制措施:
保压初期适当提高压力(比正常保压高 10%-20%),挤出熔池内残留气体;
振动停止前 1 秒降低振幅(减少新气体卷入);
对易产生气泡的塑料(如含玻纤的 PA),保压时长延长 20%(让气体有时间溢出)。
无表面缺陷(飞边、裂纹、凹陷)
飞边(熔料溢出焊缝):因保压压力过高或熔池过量(振动时间过长导致熔料过多)—— 需降低压力或缩短振动时间(控制熔池量);
裂纹:因冷却速率过快(内应力过大)或压力波动(局部受力不均)—— 需优化冷却曲线或更换伺服加压系统;
凹陷:因熔池量不足(振动时间过短)或保压后期压力衰减 —— 需增加振动生热(确保熔料充足)或延长保压时间。
焊缝强度与母材匹配
拉伸强度需达到母材的 80% 以上(如 PP 母材拉伸强度 30MPa,焊缝需≥24MPa);
破坏性测试(如弯折、冲击)时,断裂位置应在母材而非焊缝(证明焊缝融合充分)。
五、尺寸稳定性:确保工件焊接后无变形
冷却固化过程中,塑料收缩会导致工件整体尺寸变化(如平面度偏差、孔径变大),尤其对精密工件(如医疗器械外壳、电子元件支架),尺寸误差需控制在 0.1mm 以内。
核心要求:
收缩量可控且均匀
收缩量由塑料收缩率(如 PP 收缩率 1.5%-2.5%,ABS 0.5%-1.5%)和焊缝长度决定,需通过 “预补偿设计” 抵消:
工装设计时预留收缩量(如目标尺寸 100mm,工装尺寸设 100.5mm,抵消 0.5% 收缩);
保压时采用 “多点均匀加压”(如大型平板工件用 4 个对称压力点),避免局部收缩不均(防止翘曲)。
平面度 / 垂直度误差≤0.1mm/100mm
对精密工件(如汽车传感器外壳),焊接后平面度需控制在 0.1mm/100mm 以内(否则影响后续装配)。
实现方式:
工装采用 “恒温设计”(避免工装自身热胀冷缩影响定位);
冷却阶段保持工装夹持状态(直至工件温度降至 50℃以下,完全定型)。